您的位置:首页>健康 >

新资讯:读书 | 透过“中国青花瓷”看14-19世纪的世界交流史

2023-04-24 16:15:01    来源:文汇网

《青花瓷的故事:中国瓷的时代》

[美]罗伯特·芬雷著

郑明萱译


(相关资料图)

海南出版社出版

14世纪,商人把钴矿石从波斯运到中国,用于装饰销往东南亚、印度、波斯等地的瓷器。西班牙大帆船向秘鲁和墨西哥运送瓷器,而欧洲贵族则从中国广州订购餐具。

本书细致分析了瓷器是如何跨越日本、爪哇、埃及和英国,成为传播和融合艺术符号、主题和设计的媒介的历程。不仅详述了瓷器是如何影响当地艺术传统的,而且还阐明了它是如何与宗教、经济、政治和社会身份紧密结合在一起的。这是一部跨文化交流史,它以一种特殊的商品为焦点,展示了一种真正的全球文化。

>>内文选读:

“吸金吸银的无底洞”:亚洲贸易与西方(节选)

林奈比亚当·斯密年长16岁,同样激烈反对自由贸易的主张。一如罗伊、柏尼耶、韩威等人,他也视亚洲为巨大的血吸虫,正把欧洲的财富吸走。林奈有一个乌托邦式的梦想,以本土取代进口,因此汲汲于搜集全世界植物,希望有朝一日天寒地冻的北极圈内的拉布兰地域,也可以转变成波罗的海的东印度,自产糖、茶、丝、棉、鸦片和肉桂。他写道,“我认为再没有比关闭(对中国的)门户更重要的事了,欧洲所有白银都从这扇门消失”。更何况白银大量运走,不为别的,竟是为了“干掉的梗叶、蚕吐的细丝”。他向自己在亚洲的众通信者呼吁,请从中国带回“一盆茶树”,以及“一撮未经垦过的原始瓷土”。林奈对中国的不屑和怒气,在他订购的一套餐器于运送途中破损,以及另一套虽安然抵达,所用的红色装饰却不如他的意之后,显然更甚。

在许多西方观察人士如林奈的眼中,把自家的贵金属就这样掷入瓷器、棉布和香料之类的无底洞,实在浪费得不像话。17世纪中期有位英格兰人士忧心地指出,竟把“好好的白银、黄金,去换中国来的破瓦、烂布、草药。”英格兰小说家菲尔丁也认为,把钱花在瓷器上,显示幅员广阔的大帝国陷入腐败奢华——“左手进、右手出,从这个印度群岛取得的金子,立刻就花到另一个印度群岛上去。”法国剧作家梅西耶描写巴黎生活风情,同样提及高价购买中国瓷器或欧洲仿制品的愚行:“瓷器真是败家的奢侈品!随便一只猫,脚爪稍微碰一下,造成的损失更甚于8亩土地的损失。”

1755年有位法国作者也抗议,漆器“每年令巨额金钱流出欧洲,全被遥远的亚洲吸光……(西方人冒着无数危险)就只为了替他们的国人取得一些上了漆釉的木头,而且这些玩意随随便便就会被不小心刮伤。”法国专家眼见银元大失血,觉得是他们国家特有的问题——18世纪时,法兰西自亚洲进口的货品主要来自中印两国,除去极少比例之外,都以美洲白银支付,白银来源则是法国船只赴亚洲时在南部西班牙港取得。

若说所谓货币外流的现象,其实理论甚于实际(如亚当·斯密所主张),进口货物本身造成的伤害威胁,对生意人及工匠而言,却真实、直接而剧烈。各国东印度公司纷纷将采购焦点由香料转向制造业成品,国内抗议亚洲商品的声音愈发高涨。17世纪晚期即已独霸香料贸易的荷兰东印度公司,此时却看见自己的地位快速下滑——这个趋势预告了荷兰在印度商业势力的消融,以及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崛起,而英国东印度公司正是最终英国得以接管印度次大陆的根基。

作者:[美]罗伯特·芬雷

编辑:袁琭璐

责任编辑:朱自奋

关键词:

相关阅读